近日,由“智能巡团队”研发的“基于北斗+AI智能轨道巡检系统”在吉林永芯智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应用。该系统通过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,实现了轨道病害的自动化检测与实时预警,代替人工60%巡检效率提升160%以上,标志着我国轨道交通运维进入智能化新时代。
一、技术突破:北斗+AI如何赋能轨道巡检?
1. 北斗高精度定位:厘米级误差,无死角覆盖
传统轨道巡检依赖人工目测或手持设备,不仅效率低,还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漏检。而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加入,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
厘米级RTK定位技术:
该系统采用北斗的实时动态差分定位(RTK)技术,结合地面基准站数据,可将轨道缺陷的定位精度可达0.2mm,即使是微小的钢轨裂纹或螺栓松动也能被精准标记。
无网络环境仍可运行:
在山区、隧道等信号弱的区域,北斗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可确保巡检设备持续工作,数据回传不受影响。
2. AI智能分析:从“人眼判断”到“算法自动识别”
轨道病害种类繁多,传统方式依赖巡检员的经验,而AI的引入让检测更加标准化、智能化。
深度学习算法训练:
系统通过基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10万+样本库轨道病害图片(如钢轨磨损、轨枕裂缝、道砟缺失等)训练AI模型,可自动识别常见轨道缺陷,准确率超过98.7%。
实时预警,防患于未然:
一旦检测到异常,AI会立即在系统中标注风险等级,并推送至运维人员的智能终端,实现“发现-上报-维修”闭环管理。
3. 多光谱成像系统:全面感知轨道健康状态
相机像素:可见光相机 5000万 像素
热像仪测温:测温范围-40℃~150℃
激光精度:3D 线扫激光 Z 轴精度 ±0.02mm
二、应用案例:从实验室来到实践中去
案例 成功预警毫米级沉降,避免重大事故
2024年,该系统在吉林永芯智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测试巡检时,AI算法发现一段轨道存在3毫米的细微沉降,并预测未来3个月内沉降可能加剧。立即采取加固措施,成功避免了潜在的脱轨风险。
三、行业影响: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
1. 提升安全水平,减少事故风险
据统计,全球约30%的铁路事故源于轨道缺陷。而北斗+AI系统的实时监测能力,可将隐患发现时间从“数周”缩短至“数小时”,大幅降低事故概率。
2. 降本增效,优化运维管理
减少人力依赖:1台智能巡检车可替代6名人工巡检员;
数据驱动决策:系统自动生成轨道健康报告,指导精准维修。
3. 助力“交通强国”战略
该技术的推广应用,符合我国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中“智能化、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”的建设要求,为“中国高铁”品牌再添科技含金量。
四、未来趋势与挑战
“北斗+AI智能轨道巡检是交通新基建的重要方向。未来,结合5G和数字孪生技术,我们有望构建全国铁路‘一张网’监测体系,实现预防性维护。”
“技术的核心在于数据共享。建议建立统一的轨道健康数据库,推动全行业智能化升级。”
五、未来展望:从巡检到“轨道大脑”
下一步,研发团队计划:
1. 接入5G网络,实现超低延迟数据传输;
2. 结合数字孪生,构建轨道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;
3. 拓展至海外市场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铁路项目。
结语
北斗+AI智能轨道巡检系统的落地,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典范,更是我国轨道交通从“高速发展”向“高质量发展”转型的缩影。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,中国铁路的安全与效率将迈向新的高度。
原创文章,作者:newsmorning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ewsmorning.cn/article/392.html